櫃檯邊那本被翻爛的遊戲雜誌總有種魔力,我們會不自覺對着那些 筆畫多到能練瘦金體的繁體字遊戲名 發呆。從《軒轅劍叁外傳:天之痕》到《仙劍奇俠傳五前傳》,這些名字像是用毛筆蘸着文化基因寫成的密碼,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那些光看名字就想掏錢包的經典。

當繁體字成為遊戲封面上的山水畫
1.
《金庸群俠傳》系列
四個字能裝下整個江湖。張三丰的衣袂飄在「傳」字最後一捺裏,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藏在「羣」字的複雜結構中。我們小時候以為所有武俠遊戲都該用這種字體,直到簡體版出現才驚覺文化濾鏡碎了一地。
2.
《幻想三國誌》
把「志」寫成「誌」的瞬間就多了三分文獻感,好像打開的不是遊戲而是某本出土竹簡。開發團隊堅持用繁體或許因為「幻」字的雨字頭更適合施展法術,「國」字的方框裏真的能看見城池箭樓。
3.
《天使帝國Ⅳ》
羅馬數字配繁體字有種奇妙的混搭美,帝國二字用楷體印刷時,連翅膀拍打的聲音都顯得莊嚴。後來Steam版改成「天使帝国」總覺得少了點儀式感,像把教堂彩窗換成亞克力板。
被時間驗證的取名哲學
《阿貓阿狗:最強同萌》 這個名字放在今天可能會被市場部否決,但木桶鎮的故事證明:當七個繁體字堆在一起時,連流浪狗都顯得更文藝。我們懷念那個能用「同萌」代替「同盟」的年代,現在連錯別字都要講究政治正確。
1.
《霹靂奇俠傳》
布袋戲IP改編遊戲天生適合繁體,特別是「霹靂」二字那些炸開的筆畫,簡直是手指劃過螢幕留下的閃電痕跡。後來的手遊版簡化成《霹雳奇侠传》,總懷疑少掉的筆畫是不是把某個大招特效也省了。
2.
《明星志願3:甜蜜樂章》
八個字的重量剛好壓住少女心的浮誇。經紀公司玻璃門上的「樂章」二字映着彩虹光暈,比簡體版的「乐章」多了幾顆幻彩星星。我們至今記得那個用注音輸入法打遊戲名的下午。
3.
《大富翁4》
錢夫人旗袍上的刺繡花紋,恰好是「豐」字裏那些交錯的線條。後來玩到簡體版總覺得金幣掉落的聲音不夠清脆,可能因為「富」字少了底下的田字格。
正在消失的命名藝術
《第七封印:無限輪迴》 這種名字現在基本絕跡了,不是因為筆畫太多,而是沒人相信玩家願意對着八個繁體字發呆三十秒。但當年我們確實會用手指描着「輪迴」二字,等光碟機讀取時順便思考人生。
1.
《炎龍騎士團2:黃金城之謎》
十二個繁體字組成的史詩感,現在的手遊名字連標點符號都嫌占地。黃金城的「黃」字中間那塊田,小時候以為真是藏寶地圖的入口。
2.
《超時空英雄傳說3:狂神降世》
開發商在副標題裏塞進整個故事大綱的勇氣,今天看來奢侈得像用澄心堂紙寫便條。狂神的「狂」字犬旁特別張揚,比簡體版多兩分邪氣。
3.
《楚留香新傳:桃花傳奇》
古龍的味道全在「傳」字的行書體裏。現在武俠遊戲取名更愛用《XX訣》《XX劫》的單字模式,可能因為手機螢幕裝不下「桃花」後面的那片落英。
有些遊戲名本身就是文物,簡化筆畫時可能連着某代人的記憶一起裁掉了 。現在看到《天地劫:幽城再臨》這樣的繁體ID,還會條件反射地想起包裝盒上那層磨砂質感。或許我們懷念的不只是字形,還有那個願意為八個繁體字掏四百塊的純真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