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半夜翻冰箱找吃的,突然想起游戏里饿得啃生土豆的角色,这才意识到《这是我的战争》后劲有多大。写这份这是我的战争详细攻略时,总觉得自己在分享某种生存指南而非游戏技巧,毕竟那些道德困境比僵尸更让人失眠。

活着从来不是单选题,但游戏会逼我们习惯这种残酷
物资管理三大铁律
1.罐头总比道德值钱。前期看见食物别犹豫,后期交易站能换到更贵的药品,但饿死的圣人撑不到后期。
2.破布和零件比钻石珍贵。升级工作台才能造捕鼠器,而十个珠宝也治不好伤口感染。
3.凌晨四点最危险。守夜人状态下滑时,强盗破门概率翻倍,记得轮班别逞强。
夜间探索的潜规则
废弃学校比超市安全,因为拾荒者比武装匪徒好商量。医院药柜有惊喜,但穿防弹衣的守卫会让我们变成药柜里的陈列品。教堂地下室总藏着老头,给他绷带能换到顶级交易情报,不过第三天后他就变成尸体了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:冬天第12天开始,所有场景的物资刷新量减半
角色组合的隐藏算法
数学家配厨子是黄金搭档,一个能快速撬锁,另一个把野菜煮出双倍分量。战地医生单独行动反而高效,摸黑搜刮时自带医疗包判定。爱哭鬼和跑步健将组队会互相拖累,一个惊动守卫,另一个逃跑时把队友留在枪口下。
道德困境的参考答案
抢老夫妇的物资能活三周,代价是全员抑郁。帮助军营逃兵会导致交易线断裂,但能解锁隐藏结局。有个悖论:我们越坚持原则,越需要违背原则来生存。游戏里有三十七种死亡方式,饿死是最不痛苦的那种。
建筑升级的隐藏逻辑
二级工具台比床铺优先,斧头能劈家具当燃料。补墙顺序应该是正门、后院、地下室,强盗总爱走我们修好的路。收音机不是装饰品,天气预报能决定要不要提前囤柴火。
那些说这是反战游戏的人可能错了。当我们第一千次读档重来时,真正对抗的从来不是战争,而是自己心里那个越来越熟练的掠夺者。通关后最大的成就感,是发现某个角色居然还保持着不偷老人食物的底线。